2023届毕业生还没有完全离校,2024届秋招已经开始。福建省最近发布的一项新政策给了往届和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更多的选择。
新政策明确,报考福建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以其毕业证书签署当年为认定时间,即应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纳社保等。,这不会影响他们作为大一新生的身份。同时,上一年度有工作经验和社保缴纳记录的毕业生可以报考应届毕业生的岗位,鼓励他们尽快找到工作。
“这无疑放松了对去年‘应届毕业生’身份的认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应届毕业生尽快就业,也避免了一些毕业生为了保住‘应届毕业生’身份而去应聘一些职位而白白等待。”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谢廷敏告诉中青报记者。com了解到,按照目前的人事政策,缴纳社保就意味着毕业生就业。这一新政策的突破在于“工作经历和社保缴纳记录与应届毕业生身份不对立”。
虽然2023就业季即将结束,但仍有一些毕业生未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谢廷敏记得去年有个硕士研究生因为专业不对口,职位比基层低,放弃了就业机会,选择延期毕业。“但相比之下,今年的考试不如去年。”在他看来,拥有充足的就业选择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同时,他认为不加选择地选择大川不利于就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海投现象凸显校招两级分化
“在2023年春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获得安全感,会开始投入到海选中,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匹配的整体效率下降。”7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百校百企”青年就业扶持计划分享交流会上,牛客创始人兼CEO叶翔宇结合平台数据分析称,2023届40.9%的班级已输送30家以上企业,海投硕士生比例为45.1%。
牛科最新发布的《2023年企业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33.5%的人没有收到offer,10.3%的毕业生收到了7份以上的offer,加剧了校招的两极分化。
在叶翔宇看来,处于中低层的学生找工作更难。“因为无论行业和企业如何发展,招聘方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都会一直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头部的学生offer更多,而中下部的学生则有两只手空空。”
谢廷敏还分享了一个职位招聘“空转低效”的案例。他说,近年来,各地加大了人才招聘力度,组织了各自的招聘考试。由于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报考没有太多的限制,一些学生在求职季需要在很多地方“巡考”。“个别同学通过了五六个职位的笔试,但最后只能选一个职位。”
“这也反映了就业求稳的心理。”从事就业指导20多年,谢廷敏越来越发现,一些毕业生更愿意相信以前学长学姐的经验和感受,并以此作为反向致电用人单位的重要依据。
一位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在某求职社区发帖称,在做offer决定时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薪资、工作内容、晋升路径、企业文化以及HR在企业中的地位等。“我平时在前任员工的交流群里了解企业文化,甚至还有一些特定同学自发组成的群,有分享表格记录企业HR的正面和负面评价”,前任前辈的评价也是他们逆调的渠道之一。
把招聘和培训放在第一位。
“从学历上来说,往往很难找到工作,也就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南大团委科技创新部主任、现代理工学院团委书记李玟告诉记者,本科生就业意愿较弱,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有差距;博士生作为最高学历,对就业的期望很高,有些offer达不到毕业生的期望,所以存在一定的“慢就业”现象。
青云在线就业平台负责人Villi以高校自动化、机械专业的学生为例,表示项目经验不足是阻碍他们在智能制造领域求职的原因之一。
平台抓取的数据显示,平台上79.62%的求职者零项目经验,14.58%的求职者有一个项目经验。“我们平台覆盖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他们往往只需要十几个人,但对技术熟练程度要求很高。如果求职者没有项目经验,就很难被录用。”维利说,解决这种供需不匹配的方法之一是训练学生使用目标企业的特定设备。
一位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告诉记者,班里学的可编程控制器(PLC)经常会介绍基本原理。“但是每个企业使用的设备型号都不一样,熟悉相应设备的控制语言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何把招聘和培养放在第一位,成为很多高校教师,尤其是工科院校教师关心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负责人陶晓东告诉记者,学院培养共建人才有两条路径。一是将与有招聘需求的企业的共建合作进一步推进到研究阶段,“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一些模块化的小项目”。第二条路径针对的是注重研究,有一定工程能力的人才。“我们会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接相应的横向课题,支持导师带学员深度培训。”
陶晓东补充道,现在的95后、00后学生更看重目标企业的经验,包括技术经验和业务经验。“通过招聘,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能与企业保持深度合作,这也是他们未来在相应企业招聘中的优势。”
“从就业规模来看,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人,再创新高。预计未来五年就业总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从就业形势看,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依然存在,在地区、行业、学校之间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谢廷敏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中预测的数据说道。
在他看来,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性就业的矛盾。“学生需要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尤其是新设立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要及时反馈到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毕业生充分就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