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8月8日电(记者王军艳)记者7日从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经过两年建设,天津市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2年3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天津市绿化条例》,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纳入地方性法规。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做好树木健康状况日常监测和养护记录,每年更新一次古树名木责任人信息和年度生长照片,做到账目清楚、底数清楚。对位于乡镇和偏远山区的古树名木,从乡镇选派责任心强的护林员,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巡护和养护;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要求责任主体定期清理古树周边环境,同时对生长状况和病虫害进行监测,集中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
三北工程是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跨地区、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天津森林资源匮乏,历史上属于少林地区。解放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不到1%。“六五”末,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57%。通过实施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4.1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69万公顷,飞播造林1.5万公顷。目前,森林覆盖率为17.19%,森林蓄积量为384.97万立方米。三北工程区的森林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有了很大提高。据悉,近年来,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