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信息网青海玉树3月26日电题:澜沧江第一县杂多来源:“三脉”共生发展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蔡仁渠,仓里,江宁
峡谷深处,数不清的山峰,带着深绿色的暮色,静静的躺在河的两岸。澜沧江像锦绣的绸缎一样向前延伸,人们在江上安居乐业,恰好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近年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着力挖掘和放大资源禀赋,将“绿脉、水脉、文化脉”三脉植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稳步走上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的“快车道”。

近年来,杂多县在安塞大峡谷布设了100多台红外摄像机,通过监测数据分析雪豹的活动区域和时间节奏。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了84只雪豹和14只金钱豹。
同时,杂多县实施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7752个,实现了园区注册牧民“一户一岗”全覆盖,年均收入2.16万元。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特许经营项目安塞雪豹自然观察、安塞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两个特许经营项目已在杂多县落地生根。到2022年11月,接待团队198个,556人次,总收入196.04万元,接待家庭平均收入超过4万元。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论坛中,安塞“自然体验项目试点”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善若水,水利不争”。湄公河-澜沧江,一条起源于杂源的著名国际河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4909公里的长河中,孜孜不倦地哺育着沿河人民,滋养着沿海六大文明。
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以下简称YICMG)的发源地杂多县,积极响应“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活动”中玉树的“文化探索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积极宣传“神圣玉树,三江之源”的美好形象,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文化交流。举办“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大学生国际夏令营,追溯母亲河“澜沧江-湄公河汇水仪式”,“共饮一江”宋玉淑及舞蹈文艺演出,蓝梅青年国际营落户安塞,在该县安塞乡举办“共饮一江光影”国际形象周。
杂多县抓住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机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原则,大力继承和发展杂多优秀传统文化,酝酿成效明显。
近年来,中国民间作家协会正式命名杂多县为“中国藏族民歌之乡”;以吉日沟古塔为代表的文物项目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杂多县格中山赛马、杂多红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功入选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还为该县的传统技艺,如杂唐卡、泥塑、石雕、藏文书法、金属锻造、杂草药等,建立了传承基地,招收学生传承。
未来,杂多县将继续依托“三区一园”的禀赋,整合突出生态安全、高端旅游、自然教育、风情民俗等元素,用生态塑造旅游品质,用旅游彰显生态价值,着力培育一批旅游新业态,提升一批文艺项目,培养一批率先致富的本土人才,开发一批优秀旅游线路, 努力建设具有青藏高原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先行区。 (完)
【编辑:黄钰涵】